对管理者来说,一盎司的智慧等于一磅的理解
Ackoff教授(第73条):To managers, an ounce of wisdom is worth a pound of understanding.
Ackoff 教授经验之谈: 使用以下公式:
智慧包含在价值陈述中,例如格言和谚语:
知识帮助我们能高效做事。 信息、知识和理解让我们能高效做事,而智慧则让我们做正确的事情,并有效。 |
每当听到家长说: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,小孩应专注于学好数理化生,毕业后才能在社会中立足”。
我就会立马想到史学家钱穆先生对中西方教育的分析:西方教育如同大型超市,提供各样学科,满足学生需求。而中国教育几千年来更强调的是如何做人,老师不仅传授知识与技术,还要以身作则,做好榜样,期望学生日后能回馈家庭与社会。
在现代西方教育体系中,若缺乏家庭教育,学生就可能善恶不分,即使掌握了尖端科技与知识,也可能危害社会。
=== === ===
“学了教科书里的知识并能在考试中写出正确答案,就算理解了。”你赞同吗?
二十多年前,我2018年开始讲ACP敏捷课程,之后一直做相关培训与辅导,帮开发团队从传统瀑布式开发转变为敏捷开发,因为要面对并解答各类疑问,我不断自学其他管理思想,如精益、XY理论等,逐渐加深了我对敏捷项目管理的理解,下面举2个例子:
1 敏捷宣言第二条:“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”
最初,我浅显地认为代码比文档更重要。随着积累了更多的培训经验,我就越能体会到这条原则体现出的精益思想。80年代,很多软件开发项目花了大量精力做设计,画出很多UML设计图,但没有写代码,导致最终项目延期或失败。按精益思想,应通过小步验证可运行得代码,不能单靠需求或设计评审,还要有代码的评审、静态扫描和单元测试,才能避免开发完成后产生大量缺陷和返工。
2 敏捷宣言第三条“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”
初学敏捷时,我以为因需求对开发至关重要,所以不能单靠需求文档,还需与客户沟通以防误解。后来,我认识到系统整体最优的理念:即使各部分单独达标或做到最优,但若缺乏协调,整体未必最优。
客户、产品经理、设计、编码等团队间必须通力合作,才能实现整体最优,而非仅靠个体达标。 这与XY理论强调的团队协作一致,也呼应了第一条“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”。敏捷大师们从以往开发项目失败的经验,知道因技术与需求有很多变数,不可能制定3-6个月详细计划,应按精益思想,先针对本次两周冲刺制定详细计划,并让团队尽力在每次冲刺开发出有价值的产品。但有些人却误以为敏捷开发项目都不需要制定计划。
所以要了解敏捷宣言背后的思想必须先了解精益、XY和系统总体最优等。学习越深入,越发现这些概念是息息相关的。理解了背后原因与核心思想,才是从理解迈向智慧的关键。从理解中提炼的智慧,真正有用的不足十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