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主题列表

最新资讯
创新的环境

前言

“现代社会从计算化到网络化,从网络化到当今的智能化,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,更需要背后的创新环境支撑(宏观)、企业/组织的创新文化和机制驱动(微观)。人是最核心的资源,过程改进的本质就是对人进行改进——对人的思想/思维、行为/活动进行改进,复用组织经验&自我复盘和再造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我的一位客户的高管说。

有以上思维的管理者对以下的分享可能会有启发。


小胡同边的咖啡厅

在北京的几天我去了2次蓬蒿剧场的咖啡厅,咖啡厅分为2部分 (各50平方左右) ,一部分可以喝咖啡和吃东西,还有一部分是一个小图书馆,里面是各种中外话剧与文学作品、书籍。

到这里的时候,一直没看到什么人,直到快晚上9点时,从剧场走出30~40人,才知道原来有很多人一直都在楼上的剧场中彩排。
旁边的图书馆里,几个人正在商讨如何推广筹划的话剧。
而咖啡厅这边,一位老师和一位女孩在准备 一份与投资者的合作方案。
这女孩问老师,为什么话剧都是亏钱的?
老师回答到:在国外,话剧艺术是不赚钱的,很多要靠国家补助。
蓬蒿剧场想必也是如此,靠着喜欢它的人的投资维持。

话剧在众多艺术中,是最容易让参与者进行创新的:
一个话剧可能演出多场,每一场会有些不一样,导演、演员、编剧都是话剧创作的一部分,每个人都可以依据现场的反应,做出新演绎。
比古典音乐、画画、电影,话剧更容易 让参与者实现自我创新。甚至有些话剧,没有固定台词,只是有个框架,让演员临场发挥。

既然没有经济收益,这些业余人士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参与到话剧表演中呢?
我猜想其中一个原由是,白天维持生计的工作不能满足他们的兴趣 和创新的需求。


1「打破框框」


从老板的角度,会想如果能让这些年轻人的精力多投放在于公司业务的创新,公司便可以更好发展。 但是否自问过公司是否具备一个让员工多投精力,鼓励创新的环境? 


一提到创新,大家都埋怨学校填鸭式的教育体系,没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,缺乏创新的基础。但是我们环顾四周,学生毕业后的公司 环境好像 也类似。

从我接触的企业, 不少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想法 :我们有一套最佳方法,你们只要按照去做就能成功。现在竞争激烈, 业绩不理想,主因是下面的团队未按照最佳方法去做。 ”
如果企业要改善创新环境, 先把这个错误的思维打破。


2「高效?」


现在书店有很多“如何高效……”的书。
例如其中一本小书,叫《Learn more,study less如何高效学习》,是翻译自一本英文工具书的。
看看其中的目录 / 大题目:
----整体学习技术: 获取知识、 联系观点、 随意信息的处理 、知识的延伸
----超越整体学习: 高效率的学生 、自我教育


看了以后你会不会一笑?
大家从幼儿园到大学起码花费18年天天学习,难道不懂以上的道理吗?
我敢打赌,随便找一个高考大省的高中生,她对什么是高效率学习的心得都可以写论文了。

但奇怪,偏偏这一类“如何高效……”的书还有很大的读者市场,估计读者有一个误解,以为世界上有一套必赢的道理自己还没找到。

其实这都是作者自己经历过的最佳方法,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、每个企业。

我们做CMMI过程改进,十多年来一直强调其他老师给你的模板,只是一个参考,没有一套叫CMMI的标准过程,也不可能套用这个标准过程,就能帮助企业。

美国一位名叫杰拉尔德·温伯格的咨询顾问非常有名,为多个企业做过咨询,也出版了很多著作,他在《咨询的奥秘》一书给出结论——大部分顾问在帮企业做咨询时发现,企业自己内部的人最清楚企业问题在哪?如何改进?外部的顾问只能帮助他们去思考,代替不了他们。

但很多管理者还是以为自己/顾问专家有一条必胜良方 ,问题只是员工未执行好而已。


3「现状」


怎么才可以完善企业的环境,让员工有创新的环境?


让我们回看一千年前的北宋。
虽然北宋有很多有知识, 有能力的人才,但为什么北宋一直都偏弱?

我猜其中主要的原因是, 当时的制度中,最后的决定者还是皇帝,得到皇上支持的一派都会大力打击反对派。
神宗的王安石变法时,便贬了很多有才但政见不合的官员, 如司马光、苏东坡。
司马光很有名,学问高又很严谨,他在神宗去世后,便提倡让谏官多提批评意见。但很可惜这些奏折只停在皇后/皇太后手上,没有发出来让大臣们讨论。
后来王安石改革被退回,而司马光主管朝政时,他便极力提倡一点:广纳言论——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王安石的,都欢迎在朝廷讨论、说出自己的观点。(可惜,司马光仍只是朝廷一员 ,无法彻底改变现状,而苏东坡继续被贬。)


也看到不少企业设立了很多妨碍员工创新的规定,例如:用打卡机、指纹机,来控制、监督每个人的上下班时间。晚一分钟便扣钱,是不是比较冷酷?员工感受到的是公司的不信任。有些员工会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在保证总工时的原则下,弹性上下班时间?

从这些例子看出,很多我们大陆企业的文化偏向家长制,管理每个员工行为。
为了避免古代这种一言堂的管理模式,西方从60 年代便开始尝试团队管理制。

最经典的例子就是IBM PC——在80年前, IBM主要为银行研发主机、软件、芯片。当苹果电脑出现并流行时,IBM察觉到了未来的趋势,开始研发IBM PC,对抗苹果这样的新公司。IBM主管知道自己IBM公司的文化是很难做出适应市场的IBM PC,所以为IBM PC开发团队提供很多的灵活性,可以更好自主创新 :比如允许IBMPC的操作系统不是IBM自己做 (找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微软) 芯片是找 Intel。所以他们在1年内做出的IBMPC 有极强的产品生命力 ,到今天我们所有的笔记本或台式 PC (除了苹果机外),仍然是基于IBM PC当时的设计架构。如果没有当初的团队制度,IBM PC不知何时才能呱呱坠地。


4「实施」


这些听起来好像对企业有用,可否具体地讲你们培训时用什么方式帮助企业/员工?


首先看看我们如何可以从大师身上学习——领域不在框框较多的工业工程,而把眼光放在最可以发挥创新的领域,包括美术,音乐,话剧,文学创作等,因为作者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。
例如大家熟知的贝多芬,后人从留下的草稿发现他第一乐章的收尾部分,起码有14个完全不同的版本。试想,一位至高水平的大师都需要做这么多次才能得出经典,我们更是需要多次试验。
有什么好习惯能帮助我们?
例如贝多芬每天都会出去散步,吸取灵感,很重要的是,他一出现灵感就会写在本子上,内容未来不一定都 有用,但是不记录就会忘记。


必须把新学到的/或新的方法写下和他人分享,才算完成,不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。 这样做也帮助本人把思路理清。


个人或企业,如何将思想上的灵感累积下来,不会丢失?

同样,一个团队、企业,也需要累积项目中的经验,以便日后参考。
在培训中,我们会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地保存个人部门/公司的知识。

企业的创新也并非盲目、随便。不像那些学校教授,可以研究天文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……


企业的创新要针对客户的需求,要能解决客户痛点,以企业提供价值为出发点否则创新无法持久,所以我们在培训中,会有相关客户需求的案例、场景等,希望能够引导大家,跳出框框,不是按规定的套路来做,才能给出更大的价值,更强的方案。

现在知道了企业要创新,就会增加工作量:因为要不断地尝试和比较。
我们在为企业培训时也会强调如何提高效率,但是不会说有必赢的方式。但有些有用的技巧
比如现在流行项目管理,是希望提高项目效率,才能管理好项目的成本和工作量,我们的项目管理培训,都会说项目要有效率,首先要人有效率。
所以在培训中,我们会告诉学员先从如何提高个人的效率与质量开始 。例如,要从计划开始,没有计划以及对应的检查机制,就会拖延。
( 好比,我们在上学时老师收作业一样,如果没有规定时间,大家就会一直拖着不做。)


5「风险把控」


团队制度虽然好,但是也要控制风险。


创新本身是有风险的,特别是你花了很多精力金钱后,但是却不是客户要的,造成了公司原本就有限的资源的浪费。
所以我们用团队制,要注意:
1.    目标明确,团队是针对客户分,而不是按技术分,就有机会密切接触客户,尽早和客户接触,知道所做的能否解决客户痛点,给客户价值?
2.    团队权限明确:哪些需要公司级的风险管控?哪些要给团队自由?

一个企业是由各个小组和不同的背景人员组成,如果人员和团队的目标和公司总目标不一致,发展的效率就低。所以我们培训有个环节,让大家讨论如何满足公司的总目标。
假如公司的目标是提高效率,但下面的人觉得先要自主研发多一些新技术,以便未来做出更多的新产品,那么上下的目标就可能 不一致。
所以让每个小组对公司总目标进行讨论,一层层分解,变成小组的目标,整个公司才会一致,才不会浪费有限的精力。
在我们的企业培训中会让团队以高层的商业目标出发,讨论团队的对应改善。

对于软件开发行业,我们都 是知识工作者,做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作,如何启发员工让企业收益,不能靠传统的管理。


后记


刚刚和一家北京的系统与软件开发公司做完一个评估发布。


其中一位公司创始人看了我们最终报告的最后三页,说:“CMMI 原来也有咨询?”

其实那3页只是记录了 我们在和公司员工访谈时,收集回来的一些员工意见/建议。
内容比较广: 包括加班、考评、环境卫生、管理等等。

因为我们访谈时强调,绝对保密,所以每一个员工,自然说出了心里话。


这正验证了刚才说的公司员工(任何级别),最清楚什么改进对公司有利,如果可以把所有相关人员聚在一个房间里,有效地讨论,肯定可以帮公司找出一些很有用的改进点 。



本文感谢几位客户高管提供建议和帮助修订。







联系我们

电话:18921395967
QQ:1228021190
微信:processis2009
地址:香港/北京/江苏
官网:www.processis.org
邮箱:claire@processis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