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主题列表

最新资讯
OD1 敏捷背后的思路

ACP(Agile Certified Practitioner)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(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)的敏捷证书,在大陆也流行,与其他认证不一样的地方是ACP并不针对某一种敏捷方法,它更注重的是敏捷背后的核心思路如何应用于项目管理中。
ACP没有官方培训课,只有框架与最佳实践,并提供参考书单。
我有幸在香港讲过6次,每次3天ACP课程,这让我更明白敏捷的重点并非大家都听过的技巧(如看板,每天站会等),而是背后的思路。这篇先讲两个故事来说明。

  • == == ==

培训一开始,我把3 天的范围、敏捷的主要概念讲完后,立即在白板左右两面写上一些数据,并问学员:“大家猜一下,下面两家都是美国西岸的公司分别是什么公司?”

图片

他们立即猜到左面是 YAHOO!, 右面是Google。
2000 年,谷歌还是小公司,雅虎是已经是大规模的上市公司,但现在大部分人只认识谷歌,原因是雅虎已经在2017 年被收购 (虽然品牌还在),但反过来,谷歌公司从本来 2000 年的一家小公司,变成目前全球IT 界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公司。
他们两家公司有什么区分呢?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?

图片

Eric SCHMIDT先生,在2002 年加入了谷歌当CEO,他本来是NOVELL 的CEO。第一天进办公室的时候,他就发现这里的风格跟其他东岸的公司完全不一样:例如他的办公室不大。过了一两天以后,竟然有个工程师走过来说:“我们那边太挤了,我看你那边还是挺宽松,我可否搬到你这边来?”
“为什么一个工程师还可以进CEO 的办公室占位置?”

Eric 虽然心里觉得很奇怪,但新来公司,不熟悉谷歌的文化,他便回答:好的,欢迎,没问题。

Eric 开始了解到谷歌公司的文化不同于一般公司:阶层关系不强。

谷歌是由两位斯坦福的研究生,Larry PAGE 与 Sergey所创立,可能大家都知道,它是以搜索引擎起家的,虽然小但技术很厉害。所以开始被当时的巨无霸,微软当做收购目标——微软擅长用各种手段打击竞争对手,以垄断市场。
董事会的Mike 就发邮件提醒Eric要准备应对微软的策略(微软会对有威胁的新公司极力打击)。
Eric 进了公司后不久,创始人Larry Page 也聘用了另外一位很资深的管理者Jonathan,所以Jonathan 和Eric 就承担起了这个任务,要做应对微软的计划书,他们都是职场老手,商业经验丰富,他们就用传统方式做了一份详细的业务计划书,计划在未来两年时间如何部署、准备。计划书很详细,有很多数字支撑。

Jonathan 很有经验,觉得这个计划挺完备,就拿给创始人Larry 看,Eric 也在场。
Larry 看了几分钟后就问Jonathan:以前试过你们的团队超越了你的计划吗?
Larry 看Jonathan 和Eric 好像不太理解,继续说:你见过哪个团队的表现能超越既定目标?你的团队研发过比计划中更出色的产品吗?
Jonathan 和 Eric 都无法回答。
Larry 说:如果是这样,计划还有什么意义?
最后Larry 说一定还有比计划更有效的方式,于是让他们去和工程师谈谈。后来,Jonathan 和Eric发现Google 公司的工程师都是既有技术能力,也很有商业头脑的创意精英 (Smart Creative),不需要用硬性的计划来推动。计划反而会妨碍他们的创意。
这个故事让学员们知道,要让“敏捷”有效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:团队本身能力很强,有动力。所以敏捷不是一根万应万灵的魔术棒,不是照着去做便会成功。

比如在Google 的一些内部讨论中,做决定不只是依据提出者在公司的地位、权力而论的,如果一些由高管提出的意见存在不足之处,同样可以被工程师推翻 ,Google 叫这些横行的管理者为河马(HiPPO : Highest-Paid Person's Opinion) , 下午做活动练习时,不少组员就提到在自己的公司确实有不少“河马”在横行。

反过来, YAHOO 上市后 便有了各样的 “大公司”病 —— 官僚化的管理,导致最终被收购。

美国费城 Weisbord 故事

X-Y理论能加深我们对敏捷开发原则的理解,每当一些敏捷ACP 班的学员质疑,敏捷开发是否确实能提升团队的生产率时,我就会用以下故事,让他们感受如何让团队自主管理的过程:20世纪60 年代, 复印机还未普及,很昂贵,所以为各类公司客户提供印刷服务就有市场,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某美国东岸一家印刷公司老板的儿子Weisbord。他一直都没有接受什么正式的管理培训。他有一个好朋友 Don 在国际大公司已工作了20 年, Don 推荐Weisbord说:“很多大公司已经开始推进团队自主管理,提升生产率, 你可以先读 X-Y 理论(McGregor ‘Human side of Enterprise’)一书。”

X 理论:

图片

Y 理论:

图片

Weisbord 本来只想看看有多厉害,但他结果一口气一周末读完全书。他发现自己公司到处都是X 理论管理:

  • 工作分得很细,每员工不清楚全局

  • 任务都是依赖主管分配

  • 员工遇到问题、困难,交给主管处理

  • 员工上下班打卡

他觉得这方式应该可以帮公司提升,但他担心单靠自己推动不了这个改革, 他便请Don过来正式加入公司。

他们分析公司业务最大问题是订单处理部门(Order Processing), 每个订单处理工作分到五、六个任务,员工只管被分配的任务,例如:

  • 筛选客户邮寄地址,邮寄印刷样本

  • 输入订单

  • 检查客户的信用

  • 发起内部生产订单

  • 用打字机打发票邮寄出去

  • 收到的支票,对上那些应付账

公司平均每天要处理200 到300 个订单, 但因为工作分得很细,如果某个任务(如输入订单)有一、两人缺席, 便严重影响整个流程,效率会降低一半。

针对这问题,Weisbord 计划改革,把这部门的人分成多个4-5 人的团队, 把公司的两万个客户按地区分到各团队,每个团队有自己的客户名单,打字机等设备, 希望以此增加部门的灵活度,并提高生产率。

Weisbord 与5 位小主管(supervisor)商量,2 位很赞成,2 位中立,其他1 位觉得不会成功。Weisbord 决策启动这改革,与Don 开始重组部门。

开始团队制

开始时问题非常多:

  • B 物流公司运送出错,送到另一个城市,怎么办?

  • D 团队误解了生产的步骤,怎么办?

  • C 团队的样板工人,刚入职3 周,对我们公司产品线不熟识,怎么办?

原因很简单:本来每个人以前都只懂自己的一小块工作,以前问题都是由小主管处理。现在自主团队没有主管,都要靠团队自己想办法,像瞎子摸象。

但问题确实太多了,没办法,Don 建议每周开会讨论。他们从未有每周开会的习惯,Weisbord 本来以为开会浪费时间,把时间用于生产更实际。问题一直都非常多,延续了一个月。

Weisbord 开始怀疑这X-Y 理论,只是大学象牙塔里的玩意,难以真正用于实际公司环境。Don 也没有更好的建议。
Weisbord 开始有撤销整个改革的想法,返回本来的组织架构, Don 还希望Weisbord 稍等一两周,看看有没有好转。但Weisbord 觉得一直这么多问题,严重影响公司运作,也难以与父亲交代,想在下次开会时向大家宣布变回本来架构。
到了第五周开会:
Weisbord,与以前开会一样,先问: 大家有什么问题?
沉默,几分钟后,某组长说:没有问题。
Weisbord: 为什么会没有?一直这么多问题(心里想,一定是你们也放弃了,连问题都不愿提了。)
另一组长回答:我们今周没有什么问题,遇到的问题都在以前的会议里面被解决了。

效果

改革的结果是从原来每天低于300 个订单提升到了400个。员工的出勤率也得到了改善,缺席率降低到接近零。

改革后的订单处理部平面图:

图片


(团队自主改革前,小主管们为了减少各功能之间在处理订单引起的争吵,特意在中间加了一道墙;后面团队们一致建议把墙拆掉。)

Weisbord 事后回顾:所有改变,重组都需要时间磨合,过程中管理者的支持非常重要,如果管理者不能坚持,面对并解决面对的困难,便会以失败告终。

Google 与 Weisbord 故事的启发

如果员工具备知识技能,管理者便应尽力给员工平台,让团队自主发挥,才能应对变化万千的市场需要,让员工与公司都受益;管理者不仅仅是制定目标、计划,发号施令的角色,而更应该是一位导师,辅助团队成长。
下一篇会探索如何参考过去150年针对提升工人生产率,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实验,让软件开发团队可以改善质量,提高效率。

References

1. Schmidt, E. & Rosenberg, J.: How Google Works, 2014.
2. McGregor, D.: 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,1960.
3. Weisbord, M.R.: Productive workplaces revisited : dignity, meaning, and community in the 21st century, 2004.